烏江護河人
發表時間:2025-08-11分享到:
復制鏈接成功
□通訊員 向莉君/文 盧錫江/攝
8月10日18時許,太陽逐漸西斜,波光粼粼的烏江水面上,盧錫永跳上鐵皮船,將塑料瓶里的柴油加入油箱,妻子冉戌英解開岸邊的繩索,躍上船。
伴著發動機發出的“嘟嘟”聲,盧錫永用手中的垃圾打撈竿撐船調整方向,船緩緩駛離岸邊,兩人一前一后站在船上,默契地朝著有垃圾的水面駛去。
盧錫永62歲,冉戌英即將滿61歲。夫婦倆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珠藏鎮豐巖村村民。自1986年結婚起,夫婦倆便一同巡河撿拾垃圾,義務守護家門口的烏江河,至今已39年。2022年,夫婦倆被評為貴州省“最美河湖衛士”、第四季度“貴州好人”。
“我們每天撿一點,總能撿完”
盧錫永生長于烏江邊,打小就在烏江水里泡大。2005年,42歲的他接過父輩的船竿,成了烏江上的一名擺渡員。
忙時擺渡,閑時護河,夫婦倆架著小船巡護周邊10多公里的河岸。“我父母很講衛生,對烏江很愛護,從小受他們影響,我只要看到河邊有垃圾就會去撿。”盧錫永說。
一根自制的竹制打撈竿,一個竹背簍,一艘鐵皮船,這便是夫婦倆39年來在烏江打撈、撿拾垃圾的裝備。這些年,被用壞的打撈竿和背簍早已數不清。
沿著豐巖村蜿蜒的村道朝河邊走去,在距離水面將近30米的地方,一艘鐵皮船擱淺在岸上,水流浸泡過的痕跡漫過沿河道路,沒過村里的玉米地。
“7月水大的時候,這一片都是沖下來的垃圾。”盧錫永指著水流的痕跡,雙手一張,在水面回水灣處比劃出垃圾鋪開的面積。
“垃圾再多,我們每天撿一點,總能撿完。”順著盧錫永手指的方向,抬眼望去,耀眼的陽光下,水面和岸邊的草坪上干干凈凈,岸邊放置的垃圾桶旁都豎著一塊“嚴禁亂扔垃圾”的提示牌。
在甕安縣,盧錫永、冉戌英夫婦的護河故事家喻戶曉,村里、鎮上、縣里都積極為他們的護河提供幫助。
“村里做了禁止扔垃圾的提示牌,鎮上去年提供了10個垃圾桶,縣里給我配了一臺巡河船,等手續辦完就可以用了。”盧錫永說,大家的支持讓他的護河路走得更有勁。
“就想讓這條河干干凈凈的”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烏蒙山東麓,奔騰于貴州喀斯特群山之間,一路蜿蜒向北匯入長江,流域覆蓋貴州8個市(州)、52個縣(市、區),被譽為貴州省的“母親河”。
靠水吃水。曾經,烏江水面網箱密布,網箱養殖成為沿河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2012年,盧錫永和村里其他4戶人家在烏江邊搞起網箱養殖,年收入達20萬元。
網箱養殖給沿河居民帶來了收入,但也給烏江帶來了污染,僅豐巖村這段水域覆蓋面就達1000多平方米。“水都是黑的,那些死魚臭得很,家里窗戶一打開,一股一股的臭味就從河邊飄過來了。”冉戌英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烏江水。
為了守護母親河的清澈,2017年烏江流域啟動拆除網箱工作。盧錫永二話不說,第一個站出來帶頭拆除網箱,夫婦倆主動拆除自家30個箱子并清理干凈水面。
“年收入20萬元的產業,就這么拆了,心疼是肯定的,我們也糾結過,但這是破壞環境,不長久,也不能這么做。”盧錫永深諳其中的道理。
在他的帶動下,村里其他4個養殖戶也主動拆除了網箱。網箱清理干凈后,夫婦倆又義務將豐巖村網箱養殖涉及的水面、岸邊全部清理干凈。烏江,漸漸變回盧錫永兒時熟悉的樣貌。
看著烏江越變越美,夫婦倆的護河路越走越堅定。當談論起無償守護烏江,兩人回答一致又純粹:“我們不是為了錢,就想讓這條河干干凈凈的。”
“我們又靠烏江水吃上飯了”
8月,烏江上漲的河水漫過沿河道路,在豐巖村段的回水灣處漾出一泊平靜的水面。湛藍的河水、干凈的草坪吸引來不少垂釣、露營愛好者。
在朋友的推薦下,四川省南充市的李琴趁著暑假和好友自駕跨越400多公里來此避暑。
“這邊水、草坪都很干凈,環境很好!”初來豐巖村度假的李琴被眼前的好環境吸引,立即打電話邀請朋友來游玩。
游客陸續到來,盧錫永家的小院也熱鬧起來。
傍晚,伴著跳動的火苗,冉戌英翻動炒鍋,給前來就餐的游客準備晚餐,盧錫永則在一旁忙著備菜。
自己從山上采的蘑菇,自家地里種的茄子、豇豆,搭配集市上買的豬肉,食材新鮮、味道純正。“家里有什么就炒什么,一個人15塊,飯菜隨便加!”夫妻倆的豁達讓小院收獲不少“回頭客”。
“我們護河,好環境又引來游客,我們又靠烏江水吃上飯了。”盧錫永說,靠著家里開的農家樂和7間民宿,一年收入四五萬元不成問題。
招呼完客人用餐,盧錫永、冉戌英夫婦拿上裝備朝河邊走去,開啟當天的巡護。看到游玩的人較多,盧錫永拿起擴音喇叭,朝著人群呼喊起來:“河邊有垃圾桶,麻煩你們把垃圾丟桶里,麻煩你們!”
夕陽下,夫婦倆駕駛的鐵皮船穿梭在烏江水面上,撿拾出一江的碧波蕩漾。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25年8月11日
作者:向莉君 盧錫江
責任編輯:王瑜 宋雨恒(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