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市:激活塞上湖城澎湃“水動力”
□記者 孟硯岷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區,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一座重度缺水型城市。近年來,銀川市積極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力建設“四水四定”試點市,讓有限的水資源釋放更大效能,為水資源短缺城市綠色高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數據顯示,全市取水量由2020年的21.618億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17.331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由120立方米下降至63立方米,下降率達47.5%,提前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十四五”目標任務;黃河干流銀川段穩定在Ⅱ類進出,重點入黃排水溝穩定在Ⅳ類及以上,地表水國控、區控斷面水質達標率達100%。
擰緊湖城“節水閥”
近日,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的稻漁空間內,由各種水稻“繪制”而成的稻田畫日漸清晰,一幅幅壯美的稻田畫卷徐徐展開。
得益于黃河水灌溉,銀川不僅稻香魚肥,更是長年瓜果飄香。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農業節水增效的樣板,賀蘭縣稻漁空間近年來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注重高效節水,確保農業持續增收,逐步發展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綜合體,每年吸引超20萬人次游客入園游覽。
“十四五”期間,銀川市新增高標準農田面積40.49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6.25萬畝,累計實現農業節水8.18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嚴格控制在285.7萬畝以內。2024年,全市農業節水3.467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526提升至0.565。
銀川市大力實施寧夏電投銀川熱電有限公司水資源綜合利用改造等技改項目,實現年節水超800萬立方米;強化節水型園區、企業建設,建成節水型企業33家,重點用水企業創建率達80%以上;加快老舊供水管網設施改造,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以內;累計創建成節水公共機構1265家、節水型學校294家、節水型醫院33家,節水型居民小區303個;實施高校節水專項行動,在5家高校建設7套分布式污水處理中水回用設施,年節水65萬立方米;完成銀川經開區污水資源化利用配套再生水回用等項目建設,工業再生水年供給能力提升至1600萬立方米,完成銀川市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態利用、銀川市第二、第四、第六污水處理廠片區再生水河湖生態利用等項目建設,讓河湖生態再生水年供給能力提升至4580萬立方米。
高效推進“四水四定”
銀川,東臨奔涌黃河,西依巍峨賀蘭山。大自然賦予其壯美,卻也帶來水資源短缺的嚴峻考驗。
2024年,銀川市被確定為自治區“四水四定”唯一市級試點,率先啟動基于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四水四定”專題研究,出臺自治區首個《銀川市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四水四定”實施方案》。市、(縣、區)兩級成立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工作專班,細化工作方案,建立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工作臺賬的“一臺賬兩清單”責任機制和月督察、季考評、年交賬的工作機制,高效統籌推進試點工作落地。以水資源節約集約、節水控水攻堅和用水權改革三大舉措為抓手,以用水權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水資源費改稅等關鍵任務為補充的“規劃+政策+改革”的系統推進保障體系。“四水四定”試點市建設確定的25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重點項目110個全面開工建設。
2024年,黃河寧夏段(銀川)第三期河道治理工程、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提標建設等工程建成投用,黃河干流銀川段防洪標準大幅提升,城市核心區防洪能力顯著提高。銀川都市圈西線、中線、東線供水工程建成投用,實施農村飲水提標改造工程18個,民生供水“安全保障網”基本構建。取水工程配套計量設施安裝、賀蘭山東麓銀川段防洪安全監測體系建設、銀川市三區重點河道水系安全監管體系等重點項目相繼實施,累計安裝各類在線監測流量計超2000套、灌區測控一體化閘門超400套,實現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和水安全在線監管。
水資源變“水資產”
推進用水權改革,是推動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破解水資源瓶頸的關鍵舉措。
近年來,銀川市以深入推進節水控水為目標,加快實施水資源結構優化、深化用水權改革、加強水資源節約利用、開展節水載體創建等重點任務,有效緩解了園區水資源短缺狀況。
銀川經開區積極開展用水調查、建立用水臺賬、推進用水權確權等,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全面提高再生水循環利用效率,讓水資源充分“活起來”。截至目前,經開區累計創建自治區級節水企業10家、銀川市級節水企業30家,其中年用水50萬立方米以上企業創建率達60%。
銀川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整體謀劃到頂層設計,從局部探索到多點突破,成立市用水權改革專項領導小組,統一開展組織協調和工作調度,構建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統籌,分管領導主抓、部門包抓、專班專抓的工作機制,高質量完成了農業、工業和養殖業確權工作,建立了《銀川市金融支持用水權改革的實施方案》等20余項改革制度,累計完成用水權交易100筆,交易水量6.938億立方米,交易金額7.13億元。
今年5月,銀川市完成全國首筆河湖生態再生水利用置換用水權交易,置換交易水指標150萬立方米,徹底打通“再生水—黃河水—產業用水”置換通道,充分保障了中環光伏等重點企業新增用水需求,有力推動了“水資源”向“水資產”轉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銀川市正以“四水四定”試點市建設為引領,持續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努力走出一條人水和諧、城水共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讓塞上湖城在黃河的滋養下更加璀璨奪目。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25年8月12日
作者:孟硯岷
責任編輯:王瑜 宋雨恒(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