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通水活稻飄香
——湖南糧食豐收背后的“水力量”
發表時間:2025-08-13分享到:
復制鏈接成功

黃材水庫灌區 本報通訊員 喻起宏 供圖
□本報通訊員 陳詩芹 何子慧 林夢溪 記者 翟文峰
驕陽似火,三湘大地生機勃勃。
湖南省澧縣群樂村的種糧大戶周尚清承包了200余畝水稻田,谷倉里的早稻稻谷在今年收獲季節堆得冒了尖,田壟間的晚稻秧苗已舒展青嫩葉片。“今年早稻畝產達1200斤,較去年增產200多斤。”周尚清笑著算起豐收賬,“今年早稻大豐收,多虧灌區的水放得巧,讓稻子喝得飽?!?/div>
水利興則倉廩實。今年以來,湖南各大灌區持續發力,在調度上做“精”、在渠網上做“通”、在科技上做“強”,讓清流循著農時、順著渠系滋養農田,為糧食豐收筑牢根基。
碧水循時 知需而潤
水資源合理調度是保障灌溉的關鍵。湖南各大灌區深諳“因時制宜、按需分配”之道,精準調配水源,讓每一立方米水都用在刀刃上。
酒埠江灌區是湘東地區的糧食主產區。今年灌溉期前,酒埠江灌區結合歷史來水數據和作物生長規律制定配水方案,并根據氣象、水位變化動態調整出庫流量。“今年酒埠江水庫水位偏低,我們秉承‘四有’放水法原則,嚴格實行各干渠、上下游輪灌,及時補灌,節水量超15%。”酒埠江灌區管理局信息調度科科長何鑫源介紹。
“四有”放水法,即放水需求有調查,放水之前有告知,放水周期有間隔,放水效果有跟蹤。何鑫源介紹,這種方法,讓灌溉用水用得明白、管得到位。
在澧陽平原灌區,渠水一路向前,為廣袤農田送去“及時水”。澧陽平原灌區根據各村實際制定調度方案,7月9日至20日,為22萬畝水稻田供水近2500萬立方米,滿足早稻灌漿、晚稻返青的用水需求。
針對持續高溫少雨天氣,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局聯動各灌區加強監測排查、保水蓄水、調度放水,圓滿完成1819萬畝早稻保灌任務。
渠網相織 暢通無阻
渠道是輸水的“動脈”?!皠用}”暢通,“梗阻”疏通,渠水才能直達田間地頭。近年來,湖南持續開展“整灌區”清淤掃障、渠系建筑物安全隱患整治專項行動,讓輸水“動脈”更強勁。
位于湘中丘陵地帶的韶山灌區,灌溉著長沙、湘潭、婁底3市7縣約百萬畝農田。今年7月,韶山灌區搶抓暴雨過后的短暫窗口期,4天完成南干渠及北干渠部分渠系清淤掃障,確?!半p搶”(搶收、搶種)期間渠道暢通。
此次清淤掃障,韶山灌區依托“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首次在積水難排段投入使用自主研發的絲草打撈機,渠道輸水能力增強約16%。
“絲草打撈機兩三個小時就能完成過去一天的清理任務?!鄙厣焦鄥^管理局灌溉管理科科長李偉軍介紹。
衡南縣福全村田間,另一番變化正在發生。作為歐陽海灌區農業水價改革試點,村里5000余畝農田的老舊土渠被深埋地下的PE管道取代,節水計量設施整齊排列,自動化取水口隨處可見,渠網系統現代化升級成效顯著?!耙郧巴燎┧⒍滤浅J拢F在用水更方便,管水更有效?!?村黨支部書記廖靈輝說。
智水賦能 節水增效
科技為灌區注入新活力,實現節水與增效雙贏。
今年,湖南推進歐陽海、桃花江等9處灌區數字孿生建設先行先試,大幅度提升灌區管理信息化與精準化程度。
桃花江灌區是益陽市唯一的大型灌區,糧食產量占桃江縣總量的64%。近年來,桃花江灌區管理局圍繞數字孿生建設,搭建起立體感知、智慧應用、信息服務及支撐保障四大體系。200余套監測系統分布在灌區各處,24小時捕捉水源動態;流量計精準監測水位變化,助力調度決策;智能閘門實現遠程調控,較傳統方式減少輸水損耗近兩成。
“遠程控制系統讓閘門協同動作,實現指令秒達,開度精確到毫米,渠道水位保持在最優區間,每年能節水約380萬立方米?!碧一ń鄥^管理局副局長李杜鳴介紹。
寧鄉市黃材水庫灌區建成的運行管理矩陣平臺,通過本土化的技術適配,讓智慧水利真正“扎根”。平臺整合水文監測、墑情感知、視頻監控等八大系統,在干支渠關鍵節點部署了180多個傳感器和194處高清攝像頭,實時采集關鍵數據。
“今年早稻灌溉期,系統智能調控5座分水閘的啟閉,縮短灌溉周期2天,還節水約8萬立方米。過去靠人工巡查和估算,現在靠數據說話,效率提升非常明顯?!秉S材水庫灌區管理局副局長喻起宏說。
湖南灌區管理正從“人跑斷腿”邁入“指尖調水”的新階段。隨著調度更精細、渠道更暢通、技術更智能,湖南各灌區將持續用力書寫水潤糧倉新篇章,為糧食豐收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力量”。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5年8月13日
責任編輯:王瑜